近年来,国内报道多起蜱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突发卫生事件,其中包括了细菌、病毒感染、寄生虫病感染和叮咬后的严重过敏居多。蜱传播的媒介疾病(tick-borne disease, TBE)主要有森林脑炎、新疆出血热、蜱媒回归热、莱姆病、Q热、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等。
蜱(ticks)包括硬蜱科、软蜱科和纳蜱科,世界已知约850余种。我国已记录硬蜱科有102种(亚种),广泛分布。
蜱类栖息生活在树林、灌木丛,在草茎顶端等待宿主。软蜱多夜间活动,栖息于家畜的圈舍、野生动物的洞穴、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。蜱的活动范围不大,一般为数十米。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,城市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,城市绿地同时大面积增加扩大了蜱的栖息地。蜱种群在城市中升高明显。旅游休闲等或外活动的兴起增加了人群接触蜱的几率。人群易于感染蜱媒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。
蜱发育过程分卵、幼虫、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。蜱的幼虫、若虫、雌雄成虫都吸血。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、鸟类、爬行类和两栖类,有些种类侵袭人体。
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,一般在皮肤较薄,不易被搔动的部位。例如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、耳后、腋窝、大腿内侧、阴部和腹股沟等处。
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
蜱传疾病(tick-borne disease, TBE)与蚊媒病等其他虫媒病一样,危害人的历史与人的历史 一样长,是生物界演化的结果。蜱传疾病目前在全世界各国家都有发生。但蜱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,蜱传疾病的危害性远远小于其他媒介性传染病(如鼠、蚊媒传染病)。当前蜱传疾病,防控的关键是个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,个人防护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到草丛中活动,如果在蜱活动高峰期或蜱传疾病流行期必须到草丛茂密处或下田,可以穿高帮鞋、长裤长袖衣服。
发现人体表有虫子吸附,应及时去医院,由医生处理小心除去虫体,并做好伤口的消毒处理,切忌自行挤压破碎虫体而导致持续继发感染。
在农村或城市住家的房间应做好环境卫生,发现有蜱活动的住区的绿化带需定期喷洒杀虫剂灭蜱。
对蜱类化学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悬浮剂、可湿性粉剂、为胶囊剂、触杀毒粉单独或同时滞留喷洒应用可有效灭蜱。
药物可选用溴氰菊酯、顺式氯氰菊酯、高效氯氰菊酯、氯菊酯、毒死蜱等可湿性粉剂、悬浮剂等滞留喷洒剂型和粉剂。通常一次彻底处理即可消除侵害。若2周以后仍有蜱活动,需再做重点处理。实行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,采用简便、经济、快速的方法,合理用药。
总之,充分认识蜱媒疾病对健康的威胁;掌握对蜱类有效的防治的基本知识,是可以持续控制蜱及蜱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。